>综合>资讯>

长安十二时辰历史背景解析 历史真相比长安十二时辰更残酷

时间:2024-05-13 19:31:33/人气:339 ℃

《长安十二时辰》演到现在,剧情开始出现“崩坏”的迹象。

唐玄宗一身脏污,窝在猪圈,被骂作“偷猪贼”,追着满街跑;又当街被六品小官扇耳光。

当然,艺术创作无可厚非。毕竟,电视剧不是现实。

《长安十二时辰》拍得讨巧,人物和场景,都有相应的历史。家喻户晓的唐玄宗时代,但凡知道一点中国历史,看了这剧,总能对应起来。

而它又不完全是历史,里面的重要人物,如李必、何执正、林九郎、郭利仕,都基于人物原型做了艺术化名,留足了改编空间。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游走,这就勾起了观众对于剧情和历史的双重兴趣。

剧中人物间的基本关系和立场,还是遵循了历史真实。有的,也不尽用化名。如大理寺评事元载和名将王忠嗣之女王韫秀,在历史上确是一对夫妻。

元载与王韫秀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两位,前者后来做了宰相,专权跋扈,排斥异己,后者以凶狠暴戾闻名,最后二人落得全家坐罪赐死的结局

而绝对主角张小敬、旅贲军旅帅崔器,东宫卫率姚汝能,在唐史记载中也都确有其人。只不过,都换了身份,张冠由李戴了。

这些人本是“小人物”,难以左右历史,剧作以平民视角,赋予其远超身份的能量。但细想下来,纵使在剧中,他们也并非真正的“大佬”,螳螂捕蝉,总有黄雀在后头,最大的黄雀,永远是占据权力中心的人物。

看似是张小敬在全城跑酷,穿起核心剧情的,其实还是太子一系与右相一系的明争暗斗。

在剧中,太子似乎一直处于下风,猜不透玄宗心思,被废黜之危也总笼罩在心头,直至上元灯宴上被他父皇当众侮辱怒斥。

而林九郎,则运筹帷幄于家宅之内,轻而易举就集齐了构陷太子的证据,还被玄宗视为股肱之臣,要将江山托付了去。

林九郎

玄宗一朝权力斗争之波诡云谲,从剧中可窥一斑。缘何亲生儿子还不如无亲无故的官员,玄宗朝的中枢斗争因何而起,又有多激烈?

这些,皆可从宰相李林甫,这位林九郎的原型说起。

宰相集权

李林甫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可谓不大,但都是恶名。《旧唐书》中把李林甫和杨国忠并列,作为乱唐祸首,《新唐书》更索性把他打入《奸臣传》。

不过必须得承认的是,大奸之臣也多能干。

李林甫的能干,体现在两点:一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二是确实勤于政务,尽心完善律法。

按《旧唐书》的说法,李林甫非常善于揣度领导的心思,与朝内官员、后宫嫔妃的关系也都相处得很好,所以消息灵通,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事先就知道了

这一点对于他在官场的左右逢源很重要。朝中大小决断若能预知,便能早做准备,了解了上面亲赖谁、厌恶谁,就明白与谁结交,与谁疏远

只是善于钻营,还不足以解释他在官场上的成功,李林甫处理实际政务,也确实尽心尽力。

《旧书·李传》说他:“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李林甫历史画像

剧中的林九郎以法家自称,在捉了何孚、收集构陷太子的证据时,还不愿随意瞎编了事,即使走过场,也要坚持从何孚嘴里套出话来,因为他说“大唐律是我修的,我得守”。

这句话不是虚言,多少带有几分真心。

唐朝时,儒家还不是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玄宗本人信奉道教,尊老子,民间佛教盛行,官员中儒生也并非主流,所以后来韩愈才要出来“复兴儒学”。直两宋之后,儒生才占领朝堂,掌握话语霸权。

位高权重的李林甫不是那种高唱伦理道德的儒生,他重视制度和法律,在位时,主持修订了包括《唐六典》在内的全部唐法典,规范了全国的行政法规,由他主持的修律活动也几乎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重编全部法典。

李林甫凭本事吃饭,所以能在玄宗朝快速升迁,稳坐相位。

《唐会要》记载,玄宗时宰相三十四人。但这些人任期大都很短,有些屁股还没坐热,就离开了相位。即便如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也不过三年左右,唯有李林甫,任相18年7个月,堪称超长待机。

相处时间久,又能干,玄宗对这位李相自然很是信任,加之玄宗后期年迈,没有了年轻时的干劲,看到大唐经济日渐繁荣,境外大体安宁,所以对外朝诸事,不再像当初那样有兴致过问,而是将政务交由李林甫来处理,自己则沉溺于家事、道教及密宗佛教。

右相林九郎

权力是诱人的,绝对的权力则是绝对的诱人。因为权力是稀缺资源,所以手握权力的人,心思往往如此:既迷恋权力,又担心失去权力。

也因此,权力斗争、排斥异己是政治活动的标配。高层的权力争夺,一定会围绕至高权力展开,包括皇储。

外朝权力集中于李林甫个人,他与太子一党和内朝宦官之间的矛盾势必发生。

《长安十二时辰》中,玄宗有意把全国的军政大权托付给林九郎,这加剧了右相和太子的矛盾。在历史中,这并非空穴来风。

李林甫因能干和得宠占到上风,但太子不受唐玄宗待见,并不是太子李玙个人之过,而是李唐王朝的传统。

皇室独弱

对皇子们防微杜渐可谓李唐王朝的国策。

唐太宗就是靠着玄武门之变清除了自己坐上皇位的最大障碍——亲生兄弟。

唐玄宗自己也是以皇三子的身份,通过军事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有功,所以越过两位兄长,成为太子,继而当上皇帝的。

亲生兄弟是皇位的巨大威胁。李唐防范兄弟子嗣的方式,是以胡萝卜为主,必要时辅以大棒。

所谓胡萝卜,就是变相软禁,好吃好喝安顿着。

如玄宗的兄弟们都住在“五王宅”中,只许安分守己,不可结交臣友。玄宗继位后,时不时召集兄弟们奏乐纵饮,赐予金银财宝。

本来可以做皇太子的大哥宁王宪就很识相,《旧唐书》说他“尤恭谨畏慎,未曾于议时政及与人结交”,所以玄宗对这位大哥很是放心。但对于私下与皇室结交的臣子,玄宗则严厉处分。

永王

对皇子皇孙,玄宗的做法也类似,严禁皇子与群臣往来,仿效“五王宅”,设置“十王宅”和“百孙院”。不仅物资补给就在院内,连子孙们纳妃、嫁女也都在宅院之中。太子不住东宫,婚嫁也和其他亲王、公主一样。

皇子们居于深宅大院,不出仕任职,庸庸无为,倒是外人先看不下去了,元稹和白居易还曾写诗建议皇子出阁任事。

“何如决壅顺众流,女遣从夫男作吏。”

《新唐书》总结说:“唐自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阁,虽以过往之,实与匹夫不异,故无赫赫过恶,亦不能为王室,运极不还,与唐俱殚。”

家贼是防住了,但弊病也很明显。

所以剧中何执正(原型贺知章)力挺太子,不惜在百官使臣面前质问玄宗,为何对亲儿子还疏远怀疑,叫太子没有自己的宅院,更不能和群臣结交。

何监

这位自诩为神的圣人,对自己的“六亲不认”非常坦诚,自称是出了名的“对儿子不会手软”。

玄宗确是不会对儿子手软。太子玙的前任是太子瑛,他在武惠妃和李林甫的活动下被废黜、赐死。在这起巨大的冤案中,玄宗不仅赐死了太子,还毫不手软地赐死了另两个儿子,儿子们的妻族也都被流配。

正是皇帝子嗣这种无权无势又不受待见的尴尬局面,让宰相有了威胁皇储的力量。

太子瑛死后,太子玙上位,他自然战战兢兢,惧怕李林甫。

在李林甫的构陷诬告下,太子妃的哥哥刑部尚书韦坚,左相李适之,户部尚书裴宽和京兆尹韩朝宗被赐死的赐死,被斥逐的斥逐。李林甫从中得利,权倾一朝。

因此研究唐史的陈寅恪才说,玄宗朝的太子位不能固定,李玙做太子时也屡经动摇。要不是趁着安史之乱,太子玙拥兵自立为帝,他能不能顺利即位还是未知数。

内外之争

面对共同的强大敌人,相对弱势的两方会携起手来。李林甫的权倾朝野,就让太子玙和高力士走到了一起。

高力士,这个因为给李白脱鞋而出名的宦官,是剧中郭利仕的原型。

郭利仕

因为靠近皇帝,宦官能对政治发生不小的影响,因而其势力团聚起来也称作内朝。宦官势力之大,在中晚唐时期非常严重,甚至于皇帝的生杀废立一度掌握在权宦手中。

开这种风气的,正是玄宗时期。他对宦官十分倚重,使内朝势力足以和外朝发生矛盾。

像剧中郭利仕这样穿着紫衣的高级宦官,就有千余人。高力士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旧书·高传》记载,朝臣所进奏的文件,都要先呈交于高力士,然后才轮到玄宗看,若非重要的事,高力士甚至可以直接决定。玄宗不以为不妥,还常夸奖说,有力士在,他睡觉安稳。

这可以理解,对玄宗来说,宦官怎么都不会构成对皇位的威胁。他们只是老虎前面那只借势的狐狸,权力不管多大,都依托于皇帝。一旦所倚凭的皇帝出了问题,他们的权势也将随之消散。

所以剧中,玄宗欲委政于林九郎,让一直谨慎小心的郭利仕也急了眼,不惜出言阻拦。这在真实历史中,确有其事。

据《高力士外传》的记载,玄宗年老之后想撂挑子,趁着左右无人的时候问高力士,自己当皇帝那么久,大唐内外国泰民安,把国家军政之权都委托给李林甫,高力士怎么看?

高力士听了赶紧叩头说,本来他从不对政事发表意见,但这事太大了,军政之权柄,还是不要交给别人为好。

玄宗听了,有些失望,只说高力士不懂他的心。

高力士又赶紧叩头请罪。

玄宗明白高力士的心思,李林甫掌权,会打破外朝与内朝的权力平衡,对高力士造成威胁,便宽慰他说:“我和你休戚与共,不用担心自己。”这件事后来也没有了下文。

高力士不止一次公开反对李林甫。太子瑛死后,李林甫积极活动,建议立寿王瑁,就在玄宗举棋不定的时候,高力士说出了“推长而立,孰敢争”,才定下了太子玙,也即后来的唐肃宗。

可以说,玄宗时期的中枢政局,纷纷扰扰,头绪多端,但终是太子、外朝、内朝三方的相互缠斗,而所有缠斗、扭曲的中心,永远是绝对权力。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董可馨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