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黟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 五章。
《道德经》是老子所作。但是《道德经》中所讲的规律并不是老子发现的,而是伏羲氏发现的自然界所存在的规律。只是在伏羲氏所在的年代,还没有文字,所以伏羲一画开天地。老子是将伏羲发现的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黟灵认为,要更准确的理解《道德经》,就要结合《易经》一起学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黟灵解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仁慈,而是说,天地对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对哪个物种有偏爱。是一碗水端平的,无所谓仁慈。
以万物为刍狗。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先明白刍狗的含义。“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结刍为狗,代替“狗”祭祀。古代祭祀时非常有讲究的,用于祭祀的东西,在祭祀之前是不能随便乱动的。刍狗作为祭祀用品,在祭祀前当然是很圣洁的。但是祭祀结束之后,刍狗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就没有人能记得起它了,这时候就和其它的草一样,被人们弃而践之。
天地对万物就像对刍狗一样,全凭万物自生自灭,任其发展。所以万物的发展都是自然而然,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天地所安排。
故而,这句话是说,天地之道,自然而然。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是顺应自然的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