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猫咪>

如何让胆小的猫融入原住民?我想变成小宝宝,宅家加重妈妈过劳

时间:2024-01-16 18:57:59/人气:380 ℃

近日,河南开封有一位妈妈分享了一段视频,描述了疫情防控期间一家三口一天的生活状态,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网友直呼:妈妈也太辛苦了吧。

不少妈妈说:太真实了,这就是我的一天!

要了解疫情期间居家的妈妈们都经历了什么,看看网友们的各种心声就好了。

"近期在家工作接近7×12,要协助孩子上网课,还要做饭,保持家庭基本卫生。我的背部、腰部酸痛无比,经常在家乱发脾气,因为感觉没有空闲时间给自己。"

"我刚好这段时间坐月子,虽说是全国人民陪着一起坐月子,但是宝宝太难带了,我睡眠不足,还担心宝宝的身体,怕上医院,感觉我都要抑郁了。"

我也是个妈妈,这段时间宅家防疫照顾一家大小,真心亚历山大。这种状况,让我想到美国的“育儿之父”西尔斯博士在《西尔斯橙色亲子课》中提到的"妈妈过劳"

01什么是妈妈过劳?

指的是妈妈在各种压力之下,很少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不管是体力上、精神上、情绪上还是心灵方面,已经超出身体所能负荷

妈妈过劳有不同程度,但不管哪种程度的过劳,妈妈都需要全方位的帮助。因为妈妈过劳会导致家庭中情绪和关系上的恶性循环。

过劳状态下妈妈们对生活的描述是这样的:

02为什么会产生“妈妈过劳”?

①社会文化偏见

在我们的传统中,甫当妈就会被“寄予厚望”:能自给自足。一句话总结就是把妈妈当超人用。有很多妈妈,也朝着“超人”这个目标出发,想做的太多。

②认知偏差

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说:

“在很大程度上,你的烦恼来自你有意或者无意地以不理性的方式思考,产生了不健康的负面情绪,然后又以消极的方式行事。”

不理性的思考方式,你可以理解为认知偏差,美国斯坦福医学博士戴维·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就指出了1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会产生焦虑、愤怒、自责、压力等负面情绪,这会消耗妈妈的大部分精力。

心理学家布鲁斯·费希尔说:

“如果你不表达出悲伤,你的身体就会通过生病来表达悲伤。可能那只是小病痛,比如头痛,但你也可能得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哮喘或是溃疡。悲伤的情绪得不到解决,你的身体就会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

③因未实现愿望使不满堆积

每天,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里都会有一些期望。比如妈妈会希望丈夫准点回家分担家务,希望有人将地板打扫干净,洗好碗筷。

但妈妈几乎每天都有未满足的愿望,那些没能被满足的愿望慢慢地变成小小的埋怨,日积月累会变成大大的不满,这比让妈妈单纯地消耗体力更耗精力。

03照顾好妈妈,有多重要?

有一位爸爸向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请教:“教授,请告诉我,怎样才能帮儿子考上哈佛大学?”

梅迪纳很认真地回答他:“从现在开始,你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在美国,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家庭情绪稳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绪所预测。”

一句话总结:妈妈的情绪决定了家庭的情绪,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台湾著名脑科专家洪兰女士的TED演讲,风趣灵动,她从脑科学的角度指出:女性的情绪能量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拿破仑说,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

所以,妈妈过劳,那是万万不行的。

04如何做一个精力充沛的妈妈?

丈夫、妻子、孩子形成了家庭中的铁三角,要改变妈妈过劳的状况,就要从改变这三种关系入手,首先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其次是夫妻关系,最后是亲子关系。

心理学里有一个流浪猫效应:

有位善良的女士,在散步的时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猫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喂养。

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流浪猫,觉得那只猫也可怜,只好也带回了家。

第三只、第四只……附近的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成了猫窝,她的生活,都被猫占据了。

她一边养猫,一边埋怨,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猫毁了。但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不忍心。于是她成了一个忧伤的猫奴。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边界”,即使是行善。在每一段关系中,我们都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换句话说,就是: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不越界

当妈妈也一样,不停地越界包揽丈夫和孩子该做的事,会身心俱疲。

首先,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①给自己积极的自我关爱。

西尔斯博士在《西尔斯橙色亲子课》中指出:如果妈妈过劳了,首先要做的就是睡个好觉,增强体力。不要让家务和工作剥夺了你的休息时间,也不要低估长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请你从现在开始以对待孩子的用心程度来对待自己。这不是自私,妈妈是宝宝生存最基础的条件,关心自己,就是在为宝宝的身心健康投资。

记住,妈妈不是超人,也不需要当超人。

演员霍思燕曾带着4岁的儿子嗯哼上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嗯哼在节目中说:"我不想帮妈妈变超人。”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担心妈妈变成超人后会太忙,没有时间休息。孩子的单纯的愿望不正是妈妈真实的诉求吗?

②正向思维,调整心理预期。

把“应该”和“不得不”从字典中删除,接受世界原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心理学家伯恩斯认为,“所有的愤怒都是源于别人的行为和想法达不到你心里的设想,你感到失望,才因此而愤怒。”所以需要“重写规则”,这里的规则指的就是你在人际交往时抱有的一种心理预期。

③采取行动,建立新习惯

除了自助,你可以向能够理解的朋友发牢骚,求安慰,还可以向亲人、丈夫,甚至孩子倾诉和表达。台湾心理咨询师赖佩霞在《我是演说家》上的演讲《幸福为什么那么难》,有一个很触动我的片段:

在谈到妈妈对孩子经常说的“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她认为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假如你不想老年时,被已成年的孩子吼:“我跟你讲过了叫你多穿一点衣服,医生怎么告诉你的,你怎么都听不懂吗?”

你就需要在情绪不好,或者是对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后,诚实地告诉他:“我骂你不是因为我爱你,我骂你是因为我情绪管理不好。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正向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可能很多妈妈会认为孩子还小无法理解说了也没用。其实这又是一种认知偏见。

当我在为工作上、家庭中的各种琐事焦灼时,儿子会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开心?”女儿会跟我说:“妈妈,要笑。”在跟孩子诉说我为什么不开心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这同时也是给孩子做示范:原来要让心情变好,把不开心的说出来比骂人管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持久的过劳感让你出现抑郁倾向,比如白天无法正常工作、夜间失眠,甚至产生消极厌世的念头,那一定要立刻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拆除你的情绪******》中说:“一个良好、健康的个人爱好,能帮助你排除不良情绪。比如健身、养花等等。”

西尔斯博士的经验是通过写“治愈系日记”来治愈自己:可以写宝宝日志,想想孩子的趣事,这样你会发现育儿没那么糟糕,反倒发现了不少趣事。

很多妈妈在韩剧《82年生的金智英》中看到了自己的英子,金智英从职场精英成为全职妈妈后,为丈夫、孩子付出的一切努力被理所当然化。在失去自我和日复一日的不满中,金智英生病了,最后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得以疗愈。

给自己留一段什么也不做的时间,即使只有十五分钟也好。这是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是一项必要的“生存”技能。

如果你要说:“我每天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还有工作,忙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留白?”

那请你认真读以下两位名人的话:

英国作家查尔斯·巴克斯顿说:

“除非你自己主动去“创造”时间,否则你会一直没时间。”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

“人生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你认清,你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你而生,你不会迁怒于你的母亲,不会怪罪于整个大环境,也不会归咎于国家总统。你意识到,只有你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不管你每天有多少工作要做,不管别人对你的期待有多高,你一定要留出时间给自己。每位妈妈都值得拥有留白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来维护身心健康。

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做运动,也可以看书,听音乐,还可以单纯只是发呆。

倡导“亲密育儿”的西尔斯博士指出:

情绪平稳的妈妈更容易带出感觉良好的宝宝:到了学步期,不会猛地甩开你;学前期也不会黏着你;上学后,也不太可能不好好学习;到了青春期,孩子也不会因各种不好的因素毁了自己的未来。妈妈照料好自己,就是在为家庭的福祉投资,为下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夫妻关系中不要“想当然”

①接受事实和现状

有位妈妈上班时被领导批评了,本想回家求安慰,老公却非常理性地指出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弄得她心情更加郁闷。

还有位妈妈,已经坚持运动5天了,希望老公夸奖或给点鼓励,作为健身教练的老公一开口却是专业指导,指出老婆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对。这下,老婆完全没有了交流的欲望。

以上典型的"鸡同鸭讲",其实是因为男女两性存在认知差异所致。据研究,一般来说,男性是目标型,关注事业;女性是人际型,关注情感。男性面对压力时候,一般采用独处蓄电模式,女性面对压力时,一般采用唠叨倾吐的模式。

知道了这一点,你和丈夫沟通时,可以平静地说:"把垃圾带出去好吗?"而不要说"这垃圾简直让我发疯,你从来连看都不看!”

②向外表达,坦诚沟通

首先要让丈夫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要知道当我们不表达自己时,对方只能按自己所理解的方式爱我们。但可能,这种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比如育儿是父母双方都必须参与的,拒绝丧偶式带娃,拒绝诈尸式养育。

其次要尊重彼此是独立不同的个体,需要在沟通中达到共识。

最后要使用同理心理解,接纳对方的情感与需要。

最后,换个视角看亲子关系

①没有完美育儿和完美孩子

在育儿生涯中,妈妈们会受到成千上万次考验。有时候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去思考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或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这个过程,有点像"拔掉很多杂草才能看到花开",一旦妈妈开始关注孩子独特、正面的品质,而不是那些让她头疼的问题,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

西尔斯博士说:

记住,你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没有完美育儿这回事,每一个父母都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养育,然而这种不现实的期待倒会引发忧虑。

同理,不要将你的宝宝与别的孩子对比,很多妈妈潜意识里都会这样做,如果她们看到自己的宝宝与他人不同,就会衡量起自己来。

宝宝的技能和发展会遵循一个自己的时间表,如果你想让你的宝宝更聪明、更懂事,这只会让你和宝宝都感到焦虑。

妈妈们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儿方式,这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磨合、沟通,才能走在孩子前面。你得成为一个鼓励者,鼓励孩子塑造自己的个性;你得成为一个帮助者,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时期;你还得是一个组织者,培养好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目光放远

孩子的性格没办法选择,但妈妈可以影响性格的塑造。塑造孩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你不会每天都看到变化。

妈妈们要记住两句话:

疫情宅家不易,生活还有大好时光,每位妈妈,都值得,也需要被好好关爱。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