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严重腹泻是怎样产生的:从根源上杜绝腹泻的发生

时间:2024-02-22 17:50:33/人气:247 ℃

NO.2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腹泻NO.2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腹泻

1小儿消化道有什么特点

由于小儿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少,杀菌能力差,病菌很容易闯过胃酸这一关,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小儿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2为什么小儿容易出现腹泻

明明今年1岁3个月,昨天晚上又拉肚子了,今天一早,妈妈带他去医院看病,发现看腹泻的以2岁以下的小宝宝居多,大夫也说,小宝宝最容易发生腹泻,这是为什么?

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的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代谢旺盛,1岁以内每日摄入及排出的水分占体内总液量的1/2(成人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

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也可导致婴幼儿腹泻。

机体防御功能差。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出现病变而致腹泻。

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也可导致肠道感染。此外,人工喂养的孩子较母乳喂养的孩子患腹泻的概率大得多,因为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和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汁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常在加热过程中破坏,加之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到污染,故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专家提醒:

2岁以下是小宝宝腹泻的高发年龄,作为育儿经验不足的年轻妈妈,一定要多了解相关知识,让宝宝远离腹泻。

3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有哪些

小李今天带宝宝去医院看拉肚子,碰巧遇见同事小张也带着宝宝去看拉肚子,而大夫给自己宝宝开的都是双歧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给小张的孩子开的却是头孢类的抗生素,这让小李很困惑,都是拉肚子,怎么开的药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大夫说,这是因为引起两个孩子拉肚子的病因不同。那么,引起腹泻的病因有哪些呢?

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二者病因不同。

非感染性病因

①生理性腹泻。母乳的营养成分超过小儿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时,便会使小儿发生腹泻。②喂食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由于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如过早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断奶。③个别小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如乳糖缺乏),喂食后可发生腹泻。④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吃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

感染性病因

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引起,其中以前两者多见,病毒尤为常见。

另外,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可伴有腹泻。有时,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可同时感染肠道(主要是病毒)。

专家提醒:

如果孩子出现腹泻,一定要弄清楚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感染引起的要抗感染;非感染性病因引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治疗。

4宝宝拉肚子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

前面介绍了引起小儿腹泻的各种病因,下面介绍最常见的6种病因:

腹泻可能1:生理性腹泻

出生没几天就开始腹泻,每天大便薄薄的,呈黄色或黄绿色,少则2~3次,多则4~5次,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但宝宝长得很好,也未见瘦弱。这种症状在医学上称“婴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宝宝。

腹泻可能2:喂养不当

过早过多地以粥类或粉糊喂养小儿,碳水化合物过多能引起发酵,产生消化道功能紊乱。未按时添加辅助食品,或于断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或改变食物成分,婴儿因不能适应而产生消化道功能紊乱,发生腹泻。

腹泻可能3:乳糖不耐受

乳制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其消化依靠乳糖消化酵素,若缺少这种酵素就无法消化乳糖。有些宝宝断奶后,不再吃奶或奶制...

另外,还有先天性乳糖不耐症,主要是指从婴儿出生即无乳糖酶。这类患儿无论饮用母乳、牛乳均可导致明显的腹泻。

腹泻可能4:秋季腹泻

宝宝秋季发生的腹泻,一般由轮状病毒引起,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是轮状病毒致腹泻发病的高峰期。轮状病毒在干燥、寒冷季节容易暴发。由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局部免疫力和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腹泻。

腹泻可能5:细菌性痢疾

当各种细菌兴风作浪时,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就会提高。通常表现为宝宝在腹痛的同时,还会发烧达39℃,甚至更高,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腹泻前常有阵发性腹痛,肚子里“咕噜”声增多。由于腹泻,体内电解质紊乱,宝宝脱水严重,因此还会表现为皮肤弹性差、全身无力等。

腹泻可能6:腹部受凉

有些宝宝睡觉时会踢被子,或者白天玩闹时腹部露在外面,这样就很容易使腹部受凉。一旦腹部着凉,就会使肠管平滑肌受刺激,收缩加强,肠道蠕动也随之加快,正在进行着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在肠内通过加快,这不仅影响营养物质在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还可造成排便次数的增多,且大便常呈稀烂状,因而出现腹泻。

5为什么食物过敏会引起腹泻

宝宝7个月了,该添加辅食了,妈妈就给宝宝吃容易消化的蛋黄,可是却发现孩子出现了腹泻,大便呈黄绿色,还夹有血丝。妈妈吓坏了,带宝宝到医院查了大便常规,大夫看化验结果后说宝宝大便中白细胞和红细胞都超过正常值,像是细菌性痢疾。还好接诊的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夫,他又仔细询问了宝宝的病史,并认真给宝宝做了体检后说不是细菌痢疾,像是食物过敏,让带宝宝查过敏原。最后查出来是鸡蛋过敏,这让妈妈很疑惑,在大家的印象中过敏会导致哮喘、皮炎,怎么还会让孩子拉肚子?

食物过敏所致的婴儿腹泻多在4~5个月添加辅食的时候出现,但也可在1~3岁甚至更大年龄的孩子中存在。大便可以是稀黏黄色或黄绿色,也可以是带有血丝的红色便,后者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常被诊断为痢疾、肠炎。

“过敏”这种概念和现象目前医学上仍了解得很不够,很肤浅,但是与以前相比,近年来对“过敏”已有更多认识,并认识到以往的某些认识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现在认识到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常见的腹泻原因,具体的认识有:

(1)既往认为海鲜等蛋白质食物容易引起过敏,目前认识到许多普通食物,如大米、小麦、牛奶、大豆、鸡蛋、苹果、西瓜、胡萝卜等均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添加辅食过程中过敏的原因。

(2)过敏是一个过程,一段历程。临床表现有皮疹、腹泻、咳喘、鼻炎等。

(3)对某种物质或药物过敏,不一定是长期的,更不是一定是终生的。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过敏多数可在儿童期消失或减弱。

(4)由一些食物导致的婴幼儿过敏性腹泻,可以通过仔细调整添加食物的程序,包括不同食物的添加顺序、食物的量、制作,达到脱敏或耐受的目的,进而改善过敏症状。

(5)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消化系统表现有腹泻,可以是不消化的黏液便,也可有痢疾样血丝便。此外还有呕吐、腹胀、嗳气、腹痛、腹部不适、拒食,时间较长可导致生长迟缓、贫血、精神不振,甚至器官衰竭。

(6)食物过敏的相关诊断有(按消化道解剖自上至下) 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食管炎(多伴嗜酸细胞增高)、胃炎、胃-小肠-结肠炎、小肠-结肠炎、直肠-结肠炎、胸前区烧灼感。

(7)临床可误诊为痢疾、细菌性肠炎,或不适当地解释为消化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挑食、咽炎,或咽部敏感所致的恶心呕吐。

专家提醒:

在孩子添加辅食的过程中,要注意食物过敏性腹泻,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宝宝(如宝宝出过幼儿湿疹,或者父母都是过敏体质者)。

6抗生素也会引起腹泻吗

涛涛1岁半了,这两天开始拉肚子,妈妈这几天很忙,就图省事儿带涛涛到家门口的小诊所看病,诊所大夫在没有查大便常规的情况下就说涛涛是“肠炎”,开了抗生素。妈妈给涛涛吃了两天的抗生素,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拉得更厉害了,而且烦躁,精神差,于是赶紧到医院就诊。接诊的大夫详细询问了病史,结合化验结果,告诉妈妈涛涛的腹泻加重是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不是“消炎”的吗?为什么还会导致腹泻呢?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D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肠道菌群紊乱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这是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因。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Ⅰ度失调是抗生素抑制或杀灭一部分细菌,而促进了另一部分细菌的生长,这就造成了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在组成上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或移位,在诱发原因去掉后可逆转为正常比例;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比例失调,是在Ⅰ度失调基础上菌群由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Ⅲ度失调表现为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机会菌逐渐成为优势状态。肠道菌群紊乱时益生菌数量明显下降,条件致病菌数量异常增多,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消化吸收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AAD。总之,抗生素使肠道菌群紊乱是AAD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抗生素干扰糖和胆汁酸代谢

抗生素的使用,使肠道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应用后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可致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强烈刺激大肠分泌,故常继发分泌性腹泻。

抗生素的直接作用

抗生素所致的变态反应、毒性作用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和肠上皮纤毛萎缩,引起细胞内酶(双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某些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婴幼儿胃酸浓度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分泌型IgA较低,补体水平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耐受力差,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发生AAD。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AAD以腹泻为主要表现,其临床症状可轻可重。轻型患者仅表现为解稀便2~3次/日,持续时间短,没有因腹泻而发生中毒症状,该型属于Ⅰ度~轻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易被临床医师忽视。中型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在Ⅱ度和Ⅱ度以上,临床腹泻次数较多,可以合并肠道机会菌感染(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非伤寒沙门菌等),大便可出现红、白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该型易被诊断为感染性腹泻而不断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其结果是导致抗生素与腹泻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发展。重型患者在严重肠道菌群紊乱的基础上往往继发有特殊条件致病菌感染(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临床症状重,表现为水样便,10~20次/日,假膜性肠炎(PMC)大便中可见漂浮的假膜,可伴发热、腹部不适、里急后重。少数极严重者(如暴发性结肠炎)除有腹泻外还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或败血症等,甚至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而见高热、恶心呕吐及肠鸣音减弱,此时胃肠功能衰竭,腹泻可能停止,也可能发生肠穿孔。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严重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联合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越多,腹泻的发生率越高;高级广谱抗生素的种类越多,引起腹泻的危险性越高;②医疗操作、检查和各种治疗措施,特别是肠道损伤性检查、治疗措施越多,AAD发生的机会越大;③大便常规及普通培养的非特异性可使本病早期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或菌痢,若继续使用原先药物或加用针对杆菌的抗生素可使腹泻加重。此外,是否继发病原感染及何种病原感染也是决定AAD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专家提醒:

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是最好的选择用药,可是对于非细菌性腹泻,不仅没有任何的帮助,还可能会加重病情。宝宝拉肚子,一定不能图省事就去小诊所吃消炎药,要到医院找专业的儿科医生看病。

7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有哪些

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指致病微生物随着被污染的食物、水或喂养的器皿进入胃肠道,由于小儿全身免疫及消化道局部免疫均呈低下状态,不能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入而造成腹泻。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菌主要有以下几种:

细菌性腹泻

(1)大肠杆菌:引起小儿腹泻的大肠杆菌主要有3种,即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20世纪60~70年代,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几个菌种,如O111、O128及O55等相当猖獗,是当时导致腹泻流行的罪魁祸首。近十余年,小儿腹泻的患者数显著减少,病情也大为减轻,这与人民生活与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小儿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减少关系密切。大肠杆菌肠炎主要特点是水样便。近年来,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有所增加,除散发病例外,常在托幼机构流行,目前已成为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2)空肠弯曲菌:这虽是近十余年新发现的一种细菌,但也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菌。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特点是大便多带有黏液和鲜血,往往容易与细菌性痢疾混淆。这种肠炎也可在托幼机构引发流行。经研究证实,家饲猪、鸡的粪便中存在这种细菌,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病毒性腹泻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毒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小圆结构病毒及诺瓦克因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生于秋季,故又称“秋季腹泻”,临床表现以水便为主。

此外,应说明的是:①胃肠道以外的感染,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也可并发腹泻,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②细菌性痢疾及鼠伤寒的主要症状也是腹泻,但这两种疾病属传染病范畴,会在有关文章中加以介绍。作为家长,遇到孩子发生腹泻时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忘了上述可能性。

专家提醒:

绝大部分感染性腹泻都是病从口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勤洗手、正确洗手,注意玩具的消毒,远离感染性腹泻。

8小儿腹泻有传染性吗

宝宝今年4岁,从昨天晚上就开始哭闹,还发烧,妈妈认为是感冒了,给吃了感冒药,还是不见好,而且宝宝又吵着说肚子疼,后来开始拉大便,有很多黏液,还夹有红血丝,妈妈赶紧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大夫看过之后让查了大便常规,并很严肃地告诉妈妈宝宝得的是细菌性痢疾,还认真报了传染病卡,让转到传染病医院,还叮嘱妈妈把家里的玩具、餐具消毒。细菌性痢疾有那么严重吗?拉肚子怎么成了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病情轻重悬殊,全年可有散发,以夏季发病为多。

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以下3个途径致病:

(1)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进入消化道使易感者患病。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菌痢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传播,患有菌痢的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带菌的粪便可以直接污染水源、食物、衣服或玩具等,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经口传染,或通过苍蝇、蟑螂的爬行而污染食物、餐具等传染。

健康的孩子如果喝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饭前没有洗净被污染的手即就餐时,都可能把痢疾杆菌吃进去,从而使小孩染上菌痢,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病从口入”。

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痢疾

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虽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病况进行严格的分型,但应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状和病情变化的结局。

(1)轻型痢疾:这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有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

(2)普通型:此型具有较典型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达39℃,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

(3)重型: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4)中毒型: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或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则为休克型,表现为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的症状,可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则为脑型表现为烦躁、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慢性痢疾

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痢疾,多数是因轻型痢疾治疗不彻底或孩子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病等体质较弱所致。这种类型的病儿多无高热,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大便每日3~5次,可有正常便与黏液便和脓血便交替出现。患慢性痢疾的病儿,因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结核等。

痢疾虽然有多种类型,但对孩子生命有威胁的只有重型和中毒型。如果是在夏秋季节,孩子突然发烧、反复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不论有无腹痛、腹泻,都要想到中毒型痢疾的可能,应急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专家提醒:

如果孩子腹泻时大便有很多黏条,夹有血丝,伴发热、腹痛、烦躁,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确诊为菌痢,更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细菌性痢疾传播蔓延。

9中医是怎样认识小儿腹泻的

中医认为腹泻的病位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后,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受邪则困,运化失健,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合污下流,致成泄泻。因此,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都影响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从而产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寒温失调,损伤脾胃之气,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不能运化,则合污而下导致泄泻。因脾恶湿喜燥,湿浊容易困阻脾土,所以有“无湿不成泻”。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系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阳气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困而致泄泻。

10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感受外邪

中医学认为,感受外邪及气候变化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明确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外感风、寒、暑、湿均可致病,盖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所以有“湿多成五泄”之说。故泄泻虽有多种不同因素,但未有不源于湿者。

夏秋季节,暑气当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小儿更易感触而发病。暑热之邪,伤人最速,易耗气伤津,故每致热迫大肠,骤成暴泻;湿胜而濡泻,故夏秋季节之泄泻,多见湿热泻。

内伤饮食

乳食不节是小儿泄泻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积滞门》谓:“小儿养生食与乳,樽节失宜积滞成,停乳伤食宜分晰,因证调治保安宁。”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

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易致合污而下,成为脾虚泄泻。

脾肾阳虚

脾以阳为运,肾寄命门真火。若小儿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均可伤损脾肾之阳。命门火衰,水不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而致澄澈清冷、洞泄不禁。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如肾中阳气不足,则阴寒独盛,故令洞泄不止。

此外,脾虚久泻尚可引起肝气犯脾,出现烦躁易怒、哭而便泄等肝气横逆、脾失健运的证候;如久泻不止,脾土受伤,肝木无制,往往可因脾虚肝旺而出现慢惊风证;脾虚肺弱,肺易受邪,则可出现面色苍白、咳嗽及便溏等证候。

暴泻伤阴,久泻伤阳,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热”的病理特点,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气液亏损,常呈现“伤阳”“伤阴”或“阴阳俱伤”的变证。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