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小农女的开心农场,85后田园农场主诚征农场女主人

时间:2024-10-31 04:34:53/人气:497 ℃

生态农场里鲜花遍地

空瑕时间,唐亮学起了弹琴

唐亮及家人

唐亮在查看做豆瓣酱的霉蚕豆。

9月3日一大早,唐亮和家人一起下地采摘辣椒,采回来剁碎混合着自家生态种植的小黄姜和霉好的蚕豆瓣做着豆瓣酱,前期做好的豆瓣酱也全部放在缸里发酵,等着天气好的时候晾晒。旁边的地里种着生姜,再有一个月,成熟的生姜就能黏着泥土挖出,装上唐亮的运货车,送到成都市民家中。

在肥沃的土地旁边,他一直养殖着的70余只鸡也已经开始产蛋,每天的鸡蛋除了自己吃,也少量卖给农场的家庭会员。

2013年,唐亮辞职回家开办了家庭农场,回归四年来,他家庭农场的规模从6亩扩展到30多亩,产品销路不错。此前在各地打工的家人也重新回家扎下根来,实现了他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梦想。现在,唐亮打理着这个小农场,过着“种菜、种花、种草,喝茶、聊天、看书、拍照、写作、弹琴,偶尔搞点小研究”的自在日子,万事俱备,只待农场女主人的出现。

怀揣梦想

前往北京生态农场学习

2008年,22岁的唐亮从西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选择了重庆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工作。“当时我也在考研和工作中犹豫过,也考上了几所学校的研究生,但是我最看好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公费名额,而当时报名西部志愿者的时候,却遇到政策改革,中间有两个多月的空闲,我就想先找个工作,最起码保证自己自食其力。”

唐亮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三年,经不断升职,每月的工资已涨到了6000多元,还清了助学贷款,也有了一点积蓄,在公司的发展前景也很好。但在唐亮的心中,他却一直想要回家种田,想要过全家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生活。“我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初中的时候父母就外出务工,当时母亲在广东,回来一次要四百多的路费,为了省钱,我母亲当时六年间从未回家一次,后来一次回家是也是因为要动手术。”唐亮说道,“在我的印象里,不管逢年过节,家里总是缺少一点家的味道,一直没有全家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团圆饭,这成了我一个念想,一直希望能有一天,一家人能坐在一起过个好年。”

一直怀揣这个想法的他开始关注农场工作的信息,2011年,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有农场正在招实习生,他马上辞职去了北京,先后在两个生态农场工作学习了两年。两年后,唐亮不顾农园的挽留,辞职回川。“离开是必然的,因为我去北京就是为回家做农业准备的。”

说服父母

聚齐家人共同操办农场

2013年,唐亮带着攒下的积蓄,回到成都金堂的老家,办起了家庭农场。回乡后,故土只有爹娘,和一所老旧的农舍。如他所料,老两口又惊又怒。“对我家人来说,供我读完大学的花费很高,结果书读完了,我却跑回来了,父母想不通,接受不了。这可能也是所有的返乡青年都会面临的问题。”唐亮说道,“当时很多邻居也来向我父母打听,说我是不是在城里做错啥事了才回家的,毕竟在当时,出去才是主流思想。”

开办家庭农场后,身体有些先天残疾、上了一定年龄的大伯和小伯先后加入了进来,父母双亲看着忙碌的唐亮,也帮着他一起劳动。但心结未解的父母虽然帮他,却常因小事情对他发脾气,直到某天晚上,他和父母一顿酒后,向父母详细交代了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一家人才终于和解,父母也开始全力支持他。

此前分散于东莞、成都等各个城市打工的家人如今重新回家,唐亮聚齐了家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细照料着自己的土地,他也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一家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除了能聚在一起,大家还有共同的事业,生活因此变得充满希望。

不施农药

生态种植产品销路不错

回到家后,唐亮最开始种植的是自家的6亩耕地,他修建了灌溉的水井和直达田间地头的农场道路,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下应季的生姜、红薯、黄豆、红豆,也把老屋后面的空地圈起来修成养鸡场,“都是自己吃的,全年要种差不多一百多种的蔬菜水果,有盈余的才对外出售一部分。”

同时,唐亮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始对自己土地的水土有机质含量进行对比,对各种作物的产量进行对比,经过对比,唐亮以种植生姜和辣椒作为主要经济作物,“都是我们已有的经济作物,都经过了自然选择的过程,产量还可以。”

唐亮的农场坚持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当时家人和邻居都劝我,大家都觉得花了大力气,不用化肥肯定收成不好,吃的都不够。”但唐亮坚持着不用农药、化肥,平时就带领家人去捡拾树叶、杂草做堆肥,下底肥只下自己堆的肥,“像在生姜种植过程中,我们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肥料、农药、除草剂、激素之类,生姜地里施的是发酵的农家肥、牛粪、油枯这些,而收获的姜也不会经过特殊浸泡、熏蒸保存,保存就是挖了地窖,一层红土一层姜,可以保存一整年。”

唐亮家的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草多、花多,“你到地里去看,草最多的就是我家的地。”唐亮说道,“杂草可以给昆虫小动物提供生存的家园,而花可以吸引蝴蝶、蜜蜂,给作物授粉,提高作物产量。”唐亮也通过各种生态方法提高地里作物的产量,“像生姜的产量,我们基本上有了平时那些大量用农药、化肥的地的七、八成收成。”

四年来,唐亮的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从6亩扩展到30多亩,产品销路不错,“以我家目前的情况,30多亩的面积,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差不多刚好合适,运作起来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基本支持到一个家庭的日常运行。”唐亮说道,“有个有趣的事,虽然感觉现金收入没有打工的时候那么多了,但是每年剩余的钱却变多了。”

不止是农场

自在田园生活缺个女主人

唐亮随时都在通过微信、微博里通报自己农场播种的情况,吸引了不少市民闻讯前来预订生态蔬菜,也有一些社区菜店、妈妈团、餐厅、医馆、个人微店等来下单,这些客户的数量差不多有十几家,都是这些年各种机缘下相互认识了解而熟识的,同时还有很多学校、家庭等到他的农场观光玩耍,“基本上每年有1000多人来参观。”

“我一直希望我的家庭能够重新聚起来,这是我很大的一个愿望,现在基本都实现了,大家聚在一起,有工作又有生活。对一个家庭农场来说,它不纯粹是生产产品的农场,背后还有家庭。这个家庭对我来说,比农场还重要。”唐亮说道。如今,“父母亲每个月都各自有500元的零花钱,二叔二娘兼职在农场工作,每年有个3万左右的纯收入。大伯小伯有个安心养老的场所,兄弟有一个成长、创业的平台,弟妹侄子侄女有一个团聚温暖的家庭,而我,实践着心中的理想,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农忙之余,唐亮如今还学起了古琴,生活闲适自在,“要问我现在还缺啥,那就是缺一位有趣的农场女主人了吧。”忙于农场建设的唐亮已经而立之年,一直没有找到另一半,他一边打理着农场,一边等待着农场女主人的出现。

你是向往田园生活的那个她吗?如果你也向往亲近自然、自在有趣的生活,没准,你就是唐亮农场的女主人哟!

华西社区报记者 邱超 摄影报道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