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甲骨文在书法史上的作用,如何理解甲骨文书法作者

时间:2023-11-16 02:22:58/人气:169 ℃
如何理解甲骨文书法?

作者: 贾书晟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为了适应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甲骨文书法的需要,我和张鸿宾先生合作编著了《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05)一书,已出版发行。为了帮助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学好甲骨文书法,现就学习甲骨文书法的有关问题再进行一些探讨。

我觉得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甲骨文书法”。根据笔者个人的体会,在学习甲骨文书法之前,真正弄清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一个基本概念,而且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指导思想。

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古人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清光绪25年(1899)首先由在京任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所发现。最早发现的甲骨文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之物,因为安阳是殷商的都城,故称“殷墟甲骨文”,2003年在山东济南大辛庄首次发现了殷墟以外的商代甲骨文。此前也不断发现西周早期的甲骨文,目前周公庙的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不管是商代甲骨文还是西周甲骨文,就目前所发现的情况来说,甲骨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当时王室和贵胄占卜的记录,少数是纪事文字。

这就是说,古人的契刻主要不是为了进行艺术创作,而是为了将占卜活动和结果记录下来,甲骨文是属于实用文字。

那么,甲骨文是不是书法?

这就要首先了解“书法”的定义。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国外美学思想的传入,对于书法的定义,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说法。什么“具象艺术”、“抽象艺术”、“造型艺术”、“线条艺术”、“符号艺术”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还是避开这些比较“深奥”的理论,回到比较“浅显”说法。《辞源》中对“书法”一词的解释最简单,只有一句话,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辞海》的解释是这样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

秦永龙先生在《汉字书法通解·行、草》中指出:“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既形象又抽象的特殊艺术,是汉字正确书写的艺术升华。”金学智先生在《中国书法美学》中写道:“中国书法,是以文字(严格地说是汉字)作为有序的书写对象的艺术。”秋子先生在他的《中国上古书法史》是这样论述的:“书法是以汉字为创作原型,以抒情达意和艺术审美为目的,构成书写的书体、形式、内容、思想、技能、风格乃至物理、几何规律诸关系的总和。”

这些解释,虽不尽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汉字”—“书写”—“艺术”。

甲骨文是“汉字”,这是毫无问题的,而且是已经比较成熟的汉字。

关于“艺术”,则要具体分析。甲骨文具有艺术性是人们所公认的,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的自序中对甲骨文的艺术性,给予了充分地肯定,感叹“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我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其结论是“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文字的发展是不能脱离艺术的,我们不能否认古人在契刻时一定有他艺术上的追求或流露。但是卜辞的契刻决不是“以抒情达意和艺术审美为目的”。我们今天看到甲骨文的艺术美,有一些是与古人的审美意识相契合的,但相当多的因素恐怕还是今人根据现在的审美观梳理总结出来的。

至于“书写”,显然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是“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尽管在出土的甲骨上发现有写而未刻的文字,但学界仍认为大量的是直接契刻的。至于出土的玉片、陶片上的朱书或墨书的文字,只能证明当时已有“毛笔”存在,但所写文字的风格与甲骨文拓片上的风格不同,也与甲骨上写而未刻的文字风格有异。一句话:甲骨文不是“书写”的。

综上所述,从书法的定义来说,甲骨文不是书法,至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但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罗振玉首先把甲骨文引入书法创作以来,甲骨文书法已经发展成书法百花苑中的一枚奇葩。怎么来看待这种现象呢?启功先生在《从河南碑刻谈古代石刻书法艺术》中对碑刻与书法的关系所作的分析,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他提出了“碑刻”是“石刻书法艺术”的命题,最后指出:“如果书家真能把古代碑刻中的字迹效果,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未尝不是一个新的书风。”(见《启功丛稿·论文卷》P144)。准此,我们可以把甲骨片上古人用“刀”刻出来的文字的艺术效果称之为“甲骨文契刻书法”,而把今人将甲骨文书体用笔(毛笔或其他硬笔)在纸上书写的艺术品称之为“甲骨文笔墨书法”。

显然,甲骨文的“契刻书法”和“笔墨书法”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品类。后者是对前者的“移植”、“提炼”与“升华”。

既然如此,所谓甲骨文书法,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甲骨文书体写字,而是包括甲骨文契刻书法和笔墨书法两方面的内容。现在有些人就凭一支笔和一本《甲骨文字典》或《甲骨文编》甚至一本某书家的作品集,就试图搞甲骨文书法创作。这是写不出好的作品来的。近百年来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说与对甲骨文书法的理解不全面有关系。

为了真正学好甲骨文书法,就必须对甲骨文契刻书法和笔墨书法作一番全面认真地分析研究。

甲骨文契刻书法所研究的对象,当然是甲骨刻辞,但不是刻辞内容本身,也不是刻辞所反映出来的古代社会状况。而是甲骨刻辞所具有的书法美学因素。书法的三大要素是用笔、结体和章法。自然我们也就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刻辞是刀刻的,这里“用笔”是借用的一个概念,并非真的研究如何“用”笔,也不是如何“用”刀,而是考察契刻甲骨文笔画的特质,包括都有哪些笔画的类型,各类笔画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会对人们的感观引起怎样的感受等等。关于结体,现在有不少人将书法方面的结体与文字学上的字体结构混为一谈,我们常常看到和听到有些人将甲骨文构字的不稳定性即异体字多的现象,误以为是甲骨文书法中的结字特点。其实,书法方面的结体与文字学上的字体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

文字学研究的是构字的原理,是研究每个单字是由哪些部件按照什么原则组成的,而书法的结体则是研究如何将文字学所确定的字的构造“写”得生动,“写”得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如果连某一字是由哪些部件依什么原则组成的都没弄清楚,就很难处理好书法中的结体问题,甚至都可能把字写错。这种现象实在太多了,甚至在“名家”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这些问题我们准备以后专门讨论,此处不予赘述。

书法的结体是指从书法的角度来考察每一个单字的美学特征,有哪些共通的规律。“章法”就是文字的分间布白和整体安排。但甲骨文契刻书法的章法,有其特殊性。这就是甲骨文的分布除了契刻者主观的审美考虑外,还受骨质、兆璺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其中可以借鉴的优美布局总结挖掘出来。上述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考察与总结,是很难把它“移植”或“提炼”到纸上来,创作出优秀的甲骨文笔墨书法来的。

不难理解,甲骨文笔墨书法,就是将甲骨文契刻书法用毛笔(广义来说也应包括硬笔)移植或提炼到纸上来的书法作品。当然,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说明。

​​​​​​

第一,甲骨文笔墨书法书写的字体当然是甲骨文字,这些文字虽然经过专家的科学考释,有一千多字确定了它们与后世的今文字的对应关系,或者说被我们所认识,但是这些字有相当一部分在甲骨刻辞中的词义与今天的词义不同。我们写甲骨文书法就不能囿于刻辞词义的束缚,也就是说,我们是只用其形,不限其义。比如甲骨文中的“帚”字,文字学家分析其造字本义是扫帚的象形字,但在甲骨文中从不用其本义,而是借作妇女的“妇”。还有一批从女的字如“姓”、“娘”、“姪”等在甲骨文中只作人名用,与现在意义迥异。在甲骨文笔墨书法中我们只按隶定字的今义使用,不受刻辞原义的限制。

第二,既然是“移植”或“提炼”,就不是“照搬”。我们学习写甲骨文当然必须以原刻或其拓本为蓝本。但是,由于载体和工具都不相同,故不可能做到“惟妙惟肖”,这就有个如何取法的问题。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完全解决,而且随着整个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些结论还会被扬弃,有些新的美学因素又会被发现。今文字书法的法度早在唐代已臻完善,然而今文字的书法艺术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甲骨文笔墨书法的历史相对来说很短,文字是古老的,但书法艺术却是汉字书法大家族中的小弟弟。

因此甲骨文笔墨书法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八十多年来前辈书法家在探索甲骨文书法的技法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决不可迷信,更不能当成僵死的教条。那种把某书法家的墨迹(影印本)当作字帖来临习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一定要临原拓,从原拓中来吸取营养。对甲骨文有兴趣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有责任推动甲骨文书法艺术更迅速更健康的向前发展。

​​​​​​​

第三,甲骨文书法与今文字书法相比,有一个先天的弱点,这就是迄今为止甲骨文的可识字太少,而且由于占卜刻辞内容的局限,很多当时已有的通用文字,并未全部包容。这种现象虽然在其它古文字中也存在,但远没有甲骨文严重。其中有些“可释字”在学术界还有歧见,这些歧见短时间内还难于统一。还有一些字昨天还被公认是某某,今天又有了新的更合理的释读。所有这些都给非甲骨学专业的搞书法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以致使很多喜爱甲骨文的书法爱好者望而生畏。

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一是要求甲骨文书法爱好者一定要粗通(当然越精越好)甲骨文,特别是甲骨文文字学,并且还要随时留心甲骨文考释的新进展,比如经常浏览《古文字研究》之类的书籍和刊物。二是要自己动手撰写诗词、联语,不要信手将唐诗宋词拿来写甲骨文,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这当然既要有文学功底,又要熟悉甲骨文中已有的可识字。

以上我们从契刻书法和笔墨书法两个侧面论述了甲骨文书法,这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在学习的时候,却不能将二者孤立起来、分割开来,它们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自觉地将甲骨文书法艺术推向更高的水平。

(本文原在《中国老年书画艺术》2005年第12期发表)

【附图】

▲图1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作品

【释文:中谷无人鹿豕乐,高陵入暮牛羊(误作羌)归】

▲图2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作品

【释文:入室有尊酒,出门见大宾】

▲图3 简琴斋甲骨文书法作品

▲图4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作品

(注意:在图2、3中,罗振玉和简琴斋两位先生都用到同一个字,分别释为“宾”和“客”;图1中“牛羊归”中的“羊”字写成了“羌”;图2中的“见”,图3中的“相”等字,今釋皆非。)

琐谈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贾书晟,别署小山,193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电子学系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殷商甲骨文学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名誉院长。多年来潜心甲骨文书法教学与研究,2005年创建辅仁大学美术研究会甲骨文书法研究室, 2010年组织创建京师大学堂甲骨文书法研究院,并为首任院长。著有第一部系统分析和论述甲骨文书法的专著《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05年)。主编《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三卷本,2017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

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是由一批老专家在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关心下,依托原辅仁大学校友会甲骨文书法研究室,2010年于京师大学堂旧址成立的一个民间研究院(目前下辖于中国国际科促会)。研究院聘请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社科院历史所学部委员宋镇豪,社科院历史所杨升南研究员,社科院考古所刘一曼研究员,曹定云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葛英会敎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秦永龙敎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黄天树教授等专家学者为顾问。

研究院在首任院长贾书晟教授和现任院长李颖伯教授等先生的带领下,十余年来坚持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参与纪念YH127坑甲骨室内发掘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6,南京)、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烟台)、“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2011,瑞安)、中国甲骨文书法高峰论坛(2013,杭州)、纪念孙诒让《契文举例》问世110周年国际甲骨文书法艺术大会(2014,瑞安)、“万世师表”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展(2016,上海)等全国及国际性甲骨文学术研讨与作品展览会。在多年专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2017年10月,由首任院长贾书晟教授主编、研究院同仁合力编著的《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三卷本)》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18年1月,该新书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并受到多方面关注和好评。

推荐:李洪奇

编辑:铁缘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