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常见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有较高的发病率。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动物的尿液是该类疾病的主要传播源。
与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尤其是与猪和鼠类密切接触的人群,都属于特别容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群体。与其他许多常见的感染病一样,大多数患者在患病的初始阶段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呕吐等症状,到患病中期可能会导致器官损伤,严重时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钩端螺旋体病致死率可达到百分之十。换言之,患有此病的情况下,每十人中会有一人死亡。
目前,临床上对于不同程度和类型的钩端螺旋体病已经有了相对较为完善的治疗措施。通常来说,对于早期患病者,应及早卧床休息,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利于消化,同时鼓励患者保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另外,要保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如若出现发热的症状,需要及时降温,将体温维持在38摄氏度左右。
此外,患者的尿液要及时利用石灰、含氯石灰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传染。轻度的钩端螺旋体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和镇静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强力霉素、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等。
对于严重的钩端螺旋体病,一般选用静脉注射青霉素的治疗方法,目前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已被广泛使用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中。
肺弥漫性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需要联合使用镇静药物、抗菌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强心药物进行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的治疗上,对于轻、中度患者,在使用抗菌疗法的基础上适当对症治疗即可;对于重度患者则应该加强护理,注重加强对于肝脏等器官的保护。
患有肾衰竭型钩端螺旋体病的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肾脏损害是可逆的。处于轻度患病阶段,在使用抗菌疗法的基础上,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肾脏损伤可自行恢复。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并且注意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患有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引发并发症的几率,如并发发热、反应性脑膜炎等,一般进行对症治疗,短期内可痊愈。
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