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狗狗>

为什么要呼吁取消狗肉节?当我们抵制狗肉节的时候

时间:2024-08-24 16:20:03/人气:168 ℃

微信ID:ibookreview

『每个早晨,与584000人一起阅读』

诸位,先抑制住直奔评论区畅所欲言的冲动,且听书评君给大家理一理。

从“有人”开始讲起,有人抵制狗肉节,有人抵制抵制狗肉节的人们。他们各执一词,有些会谈到动物权利论或者动物解放论,然而吃狗肉的人们会认为这涉及的是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讲道理的伊始,双方有理有据,言辞充分。都明确地理解“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可是这句道理说完整的话,还要加上“但请你尊重我拒绝听你说话的权利”。当讨论如火如荼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时常会忘记你要否定的和你要争取的,最后往往会形成谩骂与相互攻击。接着陈述另外一个角度,抵制狗肉节是在抵制“杀狗”这一行为本身吗?照样从“有人”的部分开始。有人会为狗与人的关系来做加法,那么书评君把加法做到极致,那么会不会任何人为的行径都可能改变动物以至于对动物造成伤害?做减法的人又会怎么看呢,做减法做到极致的人,会不会认为狗只是对于主人们“贴心的朋友”,而对于那些不是主人的人们则另当别论。那么狗肉节的存在不过是养狗、爱狗人士的私心而不应当予以普遍支持?那么说到底,在各家媒体都已经实体入驻玉林市,以微博、知乎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圈已经炸锅的现在。大家热衷的是什么,抵制与反对抵制的又是什么?再追溯到那个总会追问的问题:这一切的结果又会是如何,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何在?

撰文:高佩

2011年有部韩国电影很火,叫《阳光姐妹淘》,它通过回忆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生活碎片。影片第45分钟后有这么段对话:

“以后……电话也能走着打。”

“不会太沉吗。”

“会发明小的吧。电脑也应该能拿在手上玩……那可是未来啊……”

“……又在这里写小说了,怎么不说在未来水是买着喝的。”

“回你家去,谁疯了买水喝。”

现在,水的确得买着喝了,品牌五花八门,成分列举到毫克。出门即便不带钱包也得带着手机,连烧烤摊也支持扫码付款。曾经的“不可思议”现在就是那么“天经地义”。从自家烧水喝到饮水机落户千万家,这转变也许是悄然无声的。但总有些转变可能惊天动地,譬如人们对待“狗”的心态。

“有人认为”的狗肉节

有些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而有些人认为自古以来它不过是家畜之一。究竟谁能获得最终发言的权利,现在似乎还未见分晓。

6月,又到了玉林荔枝狗肉节。它2008年就被媒体报道引起关注,随后有不少动物保护公益组织小规模行动,反对食用狗肉。2014年因影视明星、乐队、行为艺术家等具有公众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加入,对狗肉节的抵制更是达到了高潮。对狗肉节的抵制产生了一些影响,有些人开始行动起来救助流浪狗,谴责弃狗、虐狗行为。有自发组织拦截肉狗运输车辆,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

互联网打开的空间,偶尔会让大家产生了“我们正在一起过日子”的错觉和荒诞感。公共平台让大家陈述自己观点,参与、评论甚至介入彼此生活显得容易起来。对于这个节日,舆论大多是反对,但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议论“狗肉节”的角度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有一个最为简便的方法可以反映出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节日的“印象”。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图片,输入主题词“狗”,你得到的将是满屏乖巧蠢萌的宠物狗图片。如果输入主题词“狗肉”,呈现的一般是精巧摆盘上桌了的菜肴。但是,当你再在“狗肉”后面加一个“节”字的时候,出现的却是讽刺漫画、标语、屠夫、有血污的屠宰场、被关进铁笼楚楚可怜的狗,等等。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狗肉节仍是负面的。至少在表面上看来,对它的态度不同,便折射出了不同的人性,似乎支持这个节日的人是嗜杀的,反对它的人会显得博爱。

“狗肉节”搜索结果

既然大众印象是这样的偏向,但为何它这么有争议性?

抵制狗肉节的人当中,有人质疑屠杀的行为,认为它是血腥和暴力的。“君子远庖厨”,但抵制的行为难以控制时也会发生语言和行为上的暴力,这些矛盾冲突引起了人们对于爱狗人士过激言行的反感,质疑他们遗忘初衷,只不过为了抵制而抵制。

有人从“狗是人类的朋友”立论,说“吃狗肉”等于吃了自己的朋友,关系到“人性善恶”,另一些人便开始质疑这种道德评价的有效性,因人们不只是吃狗肉,还有鸡、鸭、鱼、羊、猪、牛等,狗为何不同于它们,特殊性在哪?如果狗属于“动物”,那是不是吃肉就等于恶,奉行素食主义即可?然而现代的神经科学会认为植物也是能感知疼痛的,是不是植物也不能列入食谱中?

有人认为动物作为生命体,而人作为有良知的高等动物,更应主动尊重和爱护生命,毕竟“生”是何等重要的事。反对者却会说,社会矛盾这么多,人连人自己生死大事都解决不好,怎么去解决动物的事情。

有人认为荔枝狗肉节是民间兴起节日和风俗,风俗因其历史悠久自然而然地具有合理性,反对者有的找证据说明该节日影响小、形成时间短,不过是打着风俗的名号为着商业的利益,进而上升到文明优劣的评判,与西方文明相比,认为吃狗肉与民族劣根性有关,是整个国家的耻辱,还有人将它与历史上奴隶制的兴起与废除相较。

狗肉节现场照片

在各执立场的人相争不下时,便会各自搬出某种权利论。吃狗肉的人认为,吃不吃狗肉都是个人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利,狗肉节作为商业性质的周年活动也好、久而久之的习俗也罢,受其熏染的人照样过节,不受其熏染的也没有什么指责的权利。抵制的人则认为,狗也好,其他动物也好,它们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它们活下去,受到保护,得到良好的照顾甚至获得解放、回归自然的权利不应被无声剥夺。最终,“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但请你尊重我拒绝听你说话的权利”被滥用后,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只会积累更多的矛盾。

这些争论有的看似道理,有的稍显荒谬,但其实都在争执间渐渐忘记了自己究竟要否定的是什么,争取的又是什么。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微博上知名博主papi酱某次录制小短片《为什么你送的礼物女朋友总是不喜欢》,截取一段如下:

“那个……咱们还是送点实用的吧……你送我围裙干什么?我就是给你做饭的呗……送我瘦脸霜什么意思?脸大碍着你了?……送我鞋,你想让我走是吧?……你送我红包干什么,我就是为了要你这点钱是吧?……要不要是我的事,送不送是你的事……能不能有点诚意?”

送点实用的,但别少了浪漫;送点经济的,但也不能显得抠门;送的是礼物,还得考虑礼物背后的文化隐喻……所谓诚意,就像集中注意力玩投篮机,每个人表达的其实是浮游不定的篮框,你得投中才能拿分。随便查一查网络上的争论就会发现,大家吵得面红耳赤,但争半天即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觉得自己占尽了便宜,口舌之快只快乐得一时,细细思考又觉得自己更本不知道自己在吵什么,凑一下热闹而已。甚至,在对别人断章取义的同时,自己也在对自己断章取义,前文不搭后语。所以,愿意细想的,不如问一下,当我们提反对玉林狗肉节的时候,究竟在反对什么呢?

Papi酱,《为什么你送的礼物女朋友总是不喜欢》

当我们反对玉林狗肉节的时候究竟在反对些什么?

反对的是节日么?平时的工作让人分离,节日却是为了让人聚拢。平时人们要离开家,甚至远离故土。分离,让整个社会的人流动起来,让来自五湖四海、东方西方的陌生人组合起来。这里要求人独立,严肃,认真,勤奋,在这里,类似法律法规这样的边界清楚,赏罚分明的社会规范也就建立起来了。节日里大家参与庆典、祭祀和游戏。节日有类似磁铁一般的吸引力,让人聚拢,人也由此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然而,节日不是恣意狂欢,它也有一整套的规矩和禁忌。它的约束力量不是来自暴力,而是它对人人都普遍有效的“节日氛围”。节日氛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亲密起来,让人无论愿不愿意都会被卷入其中。人们在抵制狗肉节的时候,若从反对“节日”的层面来说,那么这恰意味着这个节日在现在,缺失了一些说服人心,让人自愿聚拢起来的“节日约束力”,它无法扩散影响,无法扩散地域,甚至遭人抵制。也许它之前有,但它现在的约束力却在消失。为什么呢?拿春节作比,春节同样也要烹羊宰牛,但有诸多禁忌和规定,即便人们现在说春节的氛围不断减弱,但它仍然持续了如此之久且仍有其吸引力。节日,正是在欢庆和禁忌微妙的紧张之间,束住了人心。

那反对的是杀狗么?有人对此做了加法,把狗放到一个更大的类别里,即狗是生命体,不只是“物”,是“动物”。人在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时,是在处理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这也是在处理好生态平衡的问题,这是现代化逐步深化后必然的进程,也是有文化的人该做的事情。有人对它做了减法,认为虽然反对抛弃、虐待其他动物的行为,但狗的特殊性让狗肉节普遍反对,因为人会倾向于从亲疏远近的判断中来理解除了谁优先予以重视。狗的特殊性在于它受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人配合程度很高,互动性好。那么抵制玉林狗肉节远不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没有处理好,它的实质是一个社会问题,根本上还是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因为狗已然成了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实际上,狗分为野生类和非野生类,非野生类如果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伴侣犬、运动竞技犬、工作犬、经济养殖犬、实验用犬。抵制的人愿意发出声音要求保护狗,更多地是从后一种角度来理解它。

导盲犬

如果尊重生命意味着不伤害,那是不是要把加法继续做下去,认为任何人为的行为都无法避免改变动物进而伤害到动物,那么人不止不能吃也不能饲养?动物权利论者们便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甚至主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去“使用”动物,否则会伤害它们的自然性。这里还是把动物和人分隔进而对立起来了。照理来说,某一主体在享有相应的权利时,应是对应了相应的义务,这种思路中,动物没有什么义务可言。与此相关,一个有趣的提问是,你真的可以全然接受它与你自然而然地平起平坐吗?

李零所写的《花间一壶酒》中,曾粗疏地给脏话进行分类。脏话中,有指向个人的出生、辈分的,因文化冲上祖先敬拜;有指向生殖、排泄的;还有便是指向动物、畜生的。李零认为,这类骂词“最能体现人类的偏见,优越和歧视都有……它们再怎么听话,再怎么卖力,拼命往你怀里扎,使劲往你脸上贴,也达不到人的标准”。这也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所以,当人被骂“还不如狗”,“就是条狗”时,内心那“冉冉升起”的屈辱感,在默念“狗是生命体”三百遍之后就能消失不见么。要改变这种心态,乃至拔除这个心态里潜藏的早已扎根的认识,似乎阻力重重。

但是不是要将减法继续做下去,认为狗不过是服从主人的命令,它的忠实根本上是因为它相对于主人而言是能解读人意、贴心的“朋友”,相对于非主人而言是“可能咬人的畜生”,所以抵制狗肉节进而提倡对狗这个种类的保护不过是那些养狗、爱狗的人的私心罢了,不应予以普遍支持。这实际上是把主人与非主人、进而把人与人分隔和对立起来。

归根结底,回到了那个《为什么你送的礼物女朋友总是不喜欢》的问题,反对狗肉节的时候,究竟想赞成、获得的是什么?

反对狗肉节,这反对是为得到什么?

如果说,是要求人在行为上有所约束,少一些血腥。也许可以不必全然地走向动物权利论,或者走向激进的动物解放论。而更多地关注一下动物福利论,在承认人与动物共处,并且从动物可以构成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前提出发,来介入人与动物的关系。不一定要求狗过得多么奢华,穿上宠物品牌的衣服,那不过是人的自我满足的消费心理。基本前提仍是,养必有始有终,且勿轻易抛弃。对于具有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动物,人们都应看到它也是有寿命、会患病、有行为特征、心理活动、生育和免疫问题的。

如果说,是要求“不吃狗”这类“肉”。一部分人可能针对的是它的非法来源,很多狗都是被偷来的,或者根本不符合检疫规范,更有相关政府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疏于职守,在非法偷盗上不予以惩罚,在检疫上故意作假。这便是在将狗视为个人财产,或者是经济养殖类动物。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了现成的法律可以依循,也可以依法监督。另一部分人是因对狗的特殊情感,而在这方面只能动之以情,不能强制要求。毕竟,喜恶因人而异,在未让他人真心在意和喜欢这类生物,未让他人实际地与它建立亲密联系前,就强制他人不吃,甚至言语和行为上直接攻击,反会引起反感。

如果说,像莽萍,菡月编写的《追求无残酷的文化》,有更高的要求,追求的是一种“以不忍之心对待世间大小动物、包括人”的文化。事实上,对待已然成为社会一部分的狗而言,很难。因狗的驯化历史,就是反映人的需求的历史,将人的需求刻录进狗的遗传基因里。BBC纪录片《纯种狗的悲哀》便揭露出,为了满足人的“审美”,纯种狗在越来越符合人心所要求的“外貌”,也先天地容易患某种疾病。譬如金毛犬、哈士奇、拉布拉多、柯基犬这些常见的伴侣犬,都可能患髋关节发育不良症状。“追求无残酷”之所以难,并不是难在人们没有不忍之心,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解放一部分内容时也会相应地压抑一部分。纯种狗的培养丰富了狗的种类,解放了它样貌的多种可能性,但是被忽略、被抑制的却是它的先天性疾病和寿命。

《追求无残酷的文化》

莽萍 / 菡月 著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还是不清楚,在反对玉林狗肉节的时候,究竟在反对什么。毕竟,抵制的究竟是什么,它本身会因做了加减法而游移不定,进而抵制后要求的东西也就游移不定。正中目标需要用心沟通理解,而不是对他人、对自己都断章取义,自以为自己站定了某一个至高点,或者以为他人站定的就是那个立场。“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若猜测性地问一句,“玉林狗肉节”会不会就此作罢?或者日后出现什么“XX鸡肉节”,“XX牛蛙节”让人们开始保护鸡(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和牛蛙呢?从时段上看,人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让人普遍认为,不能一言不合就杀人越货,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让人在看到别人在竞技场打斗流血会有感同身受的“疼痛”。以前“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会“天经地义”,而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不定以后就天经地义了。它终与人当时的生活方式及其态度相关,也与那被压抑的部分能否抢到“历史的话筒”发出声音有关。然而不管它会不会发生,或者发生得悄然无息还是惊天动地,“那可是未来啊”。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点击以下 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动图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 E N D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