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奥斯卡最佳儿童短片 母爱背后是孩子的成长与自由

时间:2023-12-22 16:33:59/人气:168 ℃

《包宝宝》是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唯一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 ,由迪士尼电影公司发行的动画短片。本片于2018年6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19年获得第9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本片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里,妻子在自己丈夫上班后,独自吃早餐时,包子突然从嘴里变成一个“包子宝宝”,妻子成为了包宝宝的母亲,母子关系从互相依赖到“决裂”再到和好,具体是讲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故事。

短片以华裔导演石之予的原生家庭为背景,附加多种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元素,精彩讲述了多数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中所要面对孩子自由和隐私的问题。在这8分钟的短片里,父亲出现的时长不到一分钟,这一系列问题都引人深思和讨论。

短片在豆瓣评分之所以只得7.4分,是因为这是一部看得中国人泪眼婆娑,却让外国人看得云里雾里的影片。它反映了各种中国式家庭与爱有关的成长问题,许多中国人泪目的原因是因为它“代入感太强”。

一、用母亲的视角 凸显故事情节

这是一部充满母爱的故事,它采用了母亲的视角展示,凸显中国家庭中“爱”与“被爱”的对立面为叙事策略,使影片的故事架构更显生动与真实,让观众回味无穷。

1. 母亲眼里:孩子需要母爱

影片中,母亲第一次面对可爱的、小小的包宝宝的出现,像极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女性初为人母时,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母爱泛滥”的反应。

母亲把“包宝宝”当成自己的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照顾着。包宝宝学走路,摔了赶紧扶起;包宝宝饿了,赶紧喂饱;带着包宝宝买菜、坐车、逛公园,母亲很爱这个“听话”的包宝宝,和包宝宝形影不离,每天充满爱的互动。

母爱就是一旦有威胁到孩子安全的状况出现,母亲都会在第一时间,化成为“女超人”,为包宝宝各种奋不顾身。连给包宝宝洗澡,都能激发母亲各种满足感,母亲和包宝宝形影不离的相处着。

小宝宝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呵护,所有母亲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保护他,因为在潜意识和现实当中,孩子太需要母亲了。

2. 母亲感受:母亲需要孩子

影片当中,有一天包宝宝出现了反常:它会自己穿衣打扮,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前不会的现在都会了。情感上已经不喜欢妈妈的呵护备至,总想着躲避妈妈的关怀,希望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间。

妈妈还是原来的妈妈,可宝宝好像已经变了一个人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母亲想进入包宝宝的房间,却被宝宝关在门外,母亲无计可施,想到用小时候的方法:给包宝宝做一桌子美食,来引诱包宝宝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顿辛苦过后,却换来了包宝宝的无视: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朋友圈,喜欢和朋友分享生活中的种种,已经不需要母亲了。看着包宝宝的背影和一桌子不被重视的美食,母亲为宝宝的 “不听话”生气不已。

父母能控制孩子时,这个孩子才能被称为“听话”,而在不能控制的时候,这个孩子通常就被当成是“不听话”。

生活里,孩子是母亲的一切,母亲也习以为常认为自己也是孩子的一切。十年如一日,母亲的生活围着孩子转,当孩子不知不觉成长起来,许多母亲并没有与孩子同步成长。

母亲希望能知道孩子的一切、圈起孩子的成长轨道、掌控孩子的将来,可许多成长中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母亲只有厌烦和排斥。

中国古代崇尚“百善孝为先”一说,“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以及长辈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因此,当孩子出现“不听话”,即使大部分所为出于孩子自己的爱好、隐私的维护。

在父母眼里:“你没达到我的要求或是为什么你不让我知道”,那么这就是不听话。

“爱”与“被爱”的对立面往往显示出它的不公平之处,可“爱”是付出还是为此想得到更多?这是本片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3. 母亲成全:“丧偶式教育”的纵容者

A、妻子一早为丈夫做包子当早餐,而丈夫由此至终没有给这个妻子一个眼神;

B、在妻子坐下不到三秒的时间,丈夫以光速含着没吃完的早餐拿起公文包,“逃离”现场;

C、离开时,丈夫面对妻子的招呼也没有一丝反应,妻子尽管受尽冷暴力的侵害,也仅有表现出一点无奈却毫无怨言。

在这吃早餐的过程中,短短的几十秒里,反映了丈夫对自己妻子的各种冷漠,为本片母亲感到孤独和对孩子割舍不掉的情感埋下伏笔。

这个孩子的父亲在出门上班后,中间没再出现过,直到影片最后,母亲梦醒回到现实,父亲才难得再出现。导演这样的安排,也是在暗示,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里,其实在妻子的心中,在孩子眼里,基本上都是可有可无的

受伤过后母亲重新面对孩子,或许是内疚,或许还是因为气愤,和孩子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隔阂。而这个父亲也仅仅只是把孩子推进只有母亲的房间,让孩子和母亲两人自己去化解问题

这样的表现,是典型的“中国丧偶式家庭”。母亲独自带着小时候的包宝宝外出或是在家,做任何事情,甚至在与长大之后的包宝宝吵架、决裂,父亲都是不在场的。

全片中,导演给父亲的镜头只有不到一分钟,却把中国家庭的诟病表演得淋漓尽致。母亲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达成者、支持者,甚至还是纵容者。

本片用母亲的视角来呈现母爱和孩子成长所要经历和面对的各种现象,侧面反映了中国“丧偶式婚姻”的社会问题存在,传递了许多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理念。

二、用镜头的对比 凸显剧情的转折

影片用了镜头前后对比,凸显剧情转折寓意故事背后的价值和内涵,自然带动观众观看的情感反应,由情绪的起伏引领大家对母爱和对待家庭态度的正面思考。

1.镜头在母亲带着包宝宝走路时,为他在墙上画下身高第一笔:

这也是故事设下埋伏的第一笔,这个时候的母子关系是最密切的。孩子离不开母亲,而母亲也乐在其中。

母亲对这个包宝宝小心翼翼,关怀备至,当包宝宝面对各种困难时,都有母亲都为其排除万难,妈妈是孩子的超人,尽显母爱的伟大。

就像现实生活里,每一个小宝宝都需要母亲悉心照料一般,母亲在这个养育过程中有最大的成就感,所以这个过程里,许多母亲都能做到亲力亲为,为宝宝能做到一切最好的,乐此不疲。

2.镜头在包宝宝的蹦蹦跳跳中,母亲为他在墙上画下身高第二笔:

这是故事的第—个小转折,这时的孩子是母亲的一切,而母亲已经开始不是孩子的一切所需了,孩子成长开始,也是母亲疑惑的开始。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里,不断有自己的需求,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兴趣、爱好,

即使这个过程稍有危险存在,他也希望能自己去解决,这时母亲的帮忙就显得多余了。

在现实中,孩子成长到3、4岁为上学年龄,许多妈妈在孩子上幼儿园后会出现“分离焦虑”, 孩子离开母亲会让母亲没有安全感,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其实孩子需要更多社会历练和关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3. 镜头在包宝宝的自信中,母亲为他在墙上画下身高第三笔:

虽然镜头在这里一笔带过,但故事从这里展开许多内容。此时母亲才意识到孩子偷偷地打电话、跑出去和朋友玩、不在喜欢和母亲单独在一起的变化。

就像是孩子的青春期,每个成年人都要经历不同的“叛逆”成长出自己的性格和个性。此时的孩子和母亲都是最迷茫的阶段,如果家长不好好引导,很容易就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现实生活里,这类的事情在每个家庭中都难以避免,家长应和孩子共同成长。一些家庭里,尤其父亲的参与度几乎为零的家庭,母亲对孩子的依赖会更为明显。

4. 镜头在包宝宝不一样的打扮中,母亲为他在墙上画下身高第四笔:

这个镜头后,包宝宝彻底成长为一个成年男子该有的样子。他打扮成熟,留起了胡子,带着眼镜也显得稳重多了。此时的包宝宝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的打扮和举止就能证明这一切。

这时的包宝宝完完全全反映出生活中成年人该有的样子,他不但使母亲是孩子,孩子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体”。 做母亲的总是希望,孩子成长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可是孩子总是在“一瞬间”长大,如果母亲不能正确对待的话,只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孩子到一定年龄会有自己的爱好、同伴、隐私、和伴侣,妈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孩子有担忧、不解、疑惑、和伤感,这就是成长过程中“不同步”带来的问题。

《包宝宝》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片中大部分的剧情转折里,都贴近甚至完全反映出中国人的家庭生活问题。导演用最细腻的手法展现出生活中各种平常的场景,从而重点突出生活里各种情绪带来的问题所在,寓意故事背后的价值和内涵使观众能在故事哲学中成长。

三、用故事的高潮 引导主题的升华

这是一部没有台词的短片,它用“无声”的语言从侧面寓意中国家庭不擅长用言语沟通的家庭问题。在中国长久的家庭关系中,通常都是用行动表达,而非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爱。

而不通过语言表达的爱,行动中通常都表现得过于偏激。正如短片中,妈妈两次吃包子,都是为了表达爱:

1.第一次吃包子时,包子在妈妈嘴里突然变成可爱的小宝宝,妈妈第一眼看到包宝宝时,是惊喜中充满母爱,故事由妈妈的爱开始衍生。

2.第二次吃包子时,是因为妈妈发现包宝宝不顾自己感受,坚决要离开自己,妈妈竭力劝说未果,一时冲动伤害了最爱的包子,残忍地吃掉包宝宝。此刻进入故事高潮,妈妈把爱化为眼泪,把孤独、无助、和着泪水全部吞进了肚子里。

两次吃包子的镜头,却有着天差地别的感受,这种反差也给观众带来各种反思。很多人说看到母亲吃掉了自己的包儿子感到恐惧,实际上这正是导演为了凸显出极端母爱表现的可怕之处。

这个伟大的母亲,也是个伟大的妻子,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的丈夫,都百依百顺,以孩子和丈夫为中心。同样的,她也希望在她所爱的家庭中获得她所想要的爱。而当一个家庭中,尤其缺少丈夫参与和没有工作的母亲,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通常这样的母亲,在看着这个“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的孩子,居然义无反顾地“逃离”自己,顾不得自己亲手毁了他,正如短片中,母亲把包宝宝吃进肚子里。

这是影片最为恐怖的地方,也是生活里最悲哀的事情,“得不到他就毁了他”,沟通不及时或者无法好好沟通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伦理悲剧,毁了多少孩子,毁了多少家庭。

而许多调查中显示,未成年犯罪的案例中,大部分的原因是在父亲不在场的时候犯下的逆天大罪。

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宾塞曾经指出:“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指路人,在孩子的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影响都同样巨大。”

养家糊口是男人为家庭做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家,是夫妻二人共同筑造的,夫妻双方都应积极参与。

法国哲学家田蒙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孩子在成长后就仅仅只是父母的孩子,母亲应该正视孩子是个独特个体的事实。

父母应该这样做:

1. 夫妻关系永远放在家庭的第一位,其次才是亲子关系

2. 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从教育上多做功夫,从思想上让孩子做到独立;

3. 父母不应该把全身心都扑在家庭琐事上,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和老年生活、朋友;

4. 父母应该多关注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起正确的老年人生价值观,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

5. 做个思想开通的父母,让孩子做回自由的个体。

中国有句古话叫“养儿100岁,长忧99”,本片几乎都是围绕母爱“她”自身天然的爱出发。爱不是错,错的是母亲不应该把孩子视为全部,错的是母亲没有给孩子应有的自由。

以上几点在家庭中如果能好好的好到位,那么家庭中会和谐得多。

搜图

编辑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